1.高考考试英语口语的考试指南
高考考试英语口语考试有两种模式,即“每人对话”模式和“人机对话”模式。“每人对话”模式是一种传统考试模式,考官以面对面的形式与考生进行交流,以断定考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考官依据考生的语音语调、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反应速度四个方面对考生成绩进行考核。考官后将这四项分数合计为总分。北京、安徽、河北、山东、辽宁等全国大多数区域的高考考试英语口语考试采取了“每人对话”模式考试。
“人机对话”模式,是指由电脑代替英语教师饰演考官的角色,所有考试试题和指令均由电脑发出,考生依据从耳机中听到的或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的指令和需要回答问题。计算机会自动将考生在考试中回答问题时所有语音信息进行录音并保存。考生考试的全过程不介入其他人为原因。考试结束后,所有考生的考试录音将被集中,评卷教师按教育部网上阅卷需要进行统一集中评卷。国内用“人机对话”形式高考考试口试的区域还不多,仅上海、广东、广西等个别区域用这种模式,各区域设计的题型也不尽相同。
学生的口试得分主要包含“内容分”和“语言分”两部分,内容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回答是不是符合题目需要,回答是不是准确;语言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英语语音、语调是不是标准、地道。
2.高考考试英语口语的考试指南
高考考试文化课考试结束了,考生在参加口试前的这一段时间,还应维持肯定的应考状况,别彻底放松。考生应有意识地创造说英语的条件,如在路上或家尝试着说一些简单的英语,和同学用英语交谈。可以自己在家或与同学一块做模拟训练,找一篇350字左右的英语短文,在规定的时间内默读完短文,然后自问自答或互相提问,模拟试题的情形,训练回答问题的方法。考生们可以提前筹备一些关于你的家庭、校园生活、学习、业余喜好、旅游、假期活动、对社会问题的认识等等的话题。另外,假如考生不想刻意地筹备考试,也可以选择大声朗读一些英语文章,纠正一下我们的发音,培养英语语感,要紧的是培养一种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考试前和考时尽可能维持平和心态。考试时着装要大方自然。考生要带齐证件,如有遗漏也不要慌张,应向有关老师咨询。父母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帮助考生检查考试用的证件等是不是带齐,考场禁止的物品肯定提醒考生不要带入考场。为预防考试迟到,必须要事先问好乘车路线。
英语口试也算是一种应聘,第一印象尤为重要。所以,考生要特别注意礼节。进入考场后,考生要礼貌地用英语问候老师,当口试结束后,考生应起身说表示感谢或再见的话。
应该注意双眼和手势的用法。在老师提问的时候,考生要注视着他们,用双眼与老师交流,表示你在认真听老师的提问。在回答问题时,考生在用英语说的同时借用手势表达出你想表达的思想。还要用双眼不时地注视每一位主考老师。千万不要低头自语或者只顾回答我们的问题,无视老师的存在。
3.高考考试英语口语的考试指南
1、考生凭《准考证》、《口试公告单》及身份证根据《外语口试公告单》上的时间按时到达指定的考试知识点报到。
2、考生进入考场只能携带钢笔或圆珠笔、高考考试《准考证》、《外语口试公告单》、身份证,不能携带手机、电子词典、书包、书本、纸张等。
3、考生进入考试知识点,要严格按职员的安排进行有关各项筹备。一般程序为在员工的引导下依次进入候考室、备考室和考场。
4、考生在候考室领取《外语口试成绩表》,对照口试公告单认真填写区县、口试号、考生号、名字、性别等项目。
5、每一个考生在备考室按试题内容筹备10分钟,然后由员工安排进入考场口试。
6、口试时要严肃认真,积极主动回答口试教师的提问。
7、口试完毕后,立即退出考场,退出考场后不能与未口试的考生交谈有关口试内容,不能在考场附近停留或大声喧哗。
4.高考考试英语口语的考试指南
高考考试英语口语考试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包含朗读指定文章,并回答主考老师关于该文章的提问。第二部分的内容包含用英语回答指定的自由话题,作为口头作文,这部分的内容一般不少于十句话。
1、朗读短文。主考官指定一篇英语短文供考生阅读,考生需在充分阅读短文且不可以再看短文的首要条件下,用英语回答主考官的提问。通常情况下,主考官提问的问题是短文里的细节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充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迅速阅读的能力。第一部分:口语考试有肯定的方法性,如考官的问题考生没听懂或没办法作答,那样可以借助迂回的方法,从侧面回答问题,如此虽然不可以得到高分,却不会一分不能,如考官问“文中的主人公拥有什么样的性格”,考生可以回答“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值得大家敬佩”。除此之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用高级词语。
2、第二部分:自由发挥。主考官规定可供考生自由发挥的话题,考生需依据此话题,回答不少于十句话的口头作文。从历年的考试状况上看,考官提供的话题大多是平时生活或者简单的社会话题,考生在应试前,可以多关注一下最近的时事热门。
高考考试英语口语考试的内容并不困难,拥有肯定口语基础的考生一般都可以顺利通过考试,通过这项考试,有益于英语专业考生将来的职业规划。